师德师风
师德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师德师风    师德楷模    师德风采    正文
黄大年式教学团队——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0-25 浏览次数:

用行动诠释责任,以力行彰显担当

——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

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创立于2003年,现有成员39人,经过近20年的发展,形成以杰青、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学者、万人、卓青、优青等16人次国家级人才和4名省级教学名师为核心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团队平均年龄42岁,92%以上人员具有博士学位,先后荣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集体)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国防科工局、山西省和中国侨届贡献奖创新研究群体和团队。

多年来,该团队重视人才培养,聚焦国家重大科技需求,急国家所急,数十年如一日不懈奋斗、攻坚克难,在航天航空领域、国防科工领域、深空及水下探测领域、多项突破,解决了我国多种武器型号在研制过程中极端环境下的信息获取难题。在人才培养、师德师风、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一、铸魂培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团队为国家计长远,为学生谋发展,坚持特色,争创一流。系统构建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的思想政治素质与学习、创新、文体能力的“一素质三能力”高质量人才培养评价方法。通过组建创新精英研究院、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依托全员导师制、本硕博垂直帮扶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三全育人效果突出,培养了一批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学习、创新、文体能力和家国情怀担当等综合素质明显提升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生群体中涌现出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见义勇为典型人物和扎根基层的模范代表等德智体美劳优秀学生;教学实践成果丰硕,近五年来,培养出一批以获得第36届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最高奖项“o奖”为代表的优秀学生,获得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创新实践成绩斐然,获国际级奖10余项,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互联网+,挑战杯等国家级奖100余项,省部级奖600余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70余项;文体活动异彩纷呈,形成一批以在“三晋之春”合唱比赛中获奖的文艺骨干和以国家级乒乓球裁判为代表的体育骨干人才。

成果在全国高校同行中获得广泛关注和认同,并得到省委领导赞同、同行专家好评、兄弟院校高度评价。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央视网、科技日报、山西日报等主流媒体采访报道近50次。近5年毕业生综合能力得到社会充分认可,被评价为“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二、赓续传承,优秀榜样力量引领

团队的初心和使命激励着一代代老中青团队成员。在团队的开拓者、我国存储测试技术的奠基人祖静教授、团队的创立者张文栋教授和刘俊教授的引领下,一棒接一棒,逐渐打造成一支爱国敬业、师德高尚、严谨治学、甘为人梯、学缘合理、富有活力的队伍。

在一年一度的最美教师评选中涌现出一大批师德师风标兵。“最美教师”中既有德高望重、年逾古稀的教授,也有勇攀科技高峰的年轻教师,既有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教学名师,更有一大批爱岗敬业、勤勤恳恳的青年教工,他们在获奖感言中,讲述着一句句朴实的为师之道,刻画出了一批优秀仪器人的形象。

成绩的取得也离不开一系列严格的政策约束与考核机制。团队坚持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职称、绩效和晋升考核的首要标准,建立了科学的学生评教制度体系,以课堂评教、学期评教和毕业生评教相结合的多方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了教师队伍在师德师风及教学水平等多个方面的监督评价机制。

三、攻坚克难,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从建设初期,团队就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始终秉持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攻坚克难、追求卓越,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量子传感与精密测量研究工作,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超快时间分辨量子信息调控及极限精度(pm、aT)量子精密测量仪器,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团队负责人刘俊教授提出的“力光量子传感”入选2018年中国科协6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并受中国科协的委托组织全国专家进行了专题研讨,成为国家高端科技发展指南。

同时,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量子科技发展谋划和布局”的指示精神,筹建了“量子传感与精密测量仪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和中日国际联合实验室。为山西省科技厅、发改委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量子科技领域学术技术科普讲座20余场,成为了山西省科技转型的重要支撑力量。

四、为国解忧,解决重大科学难题

团队依托科研优势,聚焦国家重大工程及国防重点武器型号面临的极端环境条件(瞬态3000℃高温、800Mpa高压、7马赫高速、20万g冲击)下的特种测试难题,攻克了“黑障区”动态测试技术“测不了、测不准、活不了”等重大科学难题。多项技术打破了国际封锁与禁运,为突破“卡脖子”技术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已获国家科技发明专利近300项,相关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

团队研制的系列化产品成功应用于航天领域“天宫”、“神舟”、“嫦娥”、“天舟”、“大火箭”等30多个运载和武器重大工程型号。该技术已成为我国飞船逃逸、战略导弹大气层再入、潜射出水以及飞行体高速侵彻等黑障区极端条件下唯一测试手段。

因此,受到中央军委、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等多个应用单位的嘉奖和肯定,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探月工程重大专项办公室在感谢信中提到“你们在任务研制的过程中……大力践行‘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的探月精神……为任务的圆满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

致力于解决超高过载条件下,大动态传感器件标定与溯源性校准方法这一国际性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团队提出了基于一维准δ脉冲应力波和多弹头弹性波叠加的动态校准方法,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30万g以上高过载环境下传感器的动态线性参数可溯源校准;建立了极端环境下MEMS惯性传感器件微观结构、材料、器件的静态、动态综合测试评估体系。并建立了装备发展部高过载惯性器件测试基地,承担了项目的测试、标校和认证任务。近三年服务航天三院33所、航天九院13所、中电集团26所/49所、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累计服务收益超过1000万元。

五、为晋解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团队以国家重大工程为导向,以山西转型战略新兴产业为牵引,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着力构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打造山西转型发展新引擎。

以多年来在海、陆、空、天国防科技领域取得的技术成果、研发平台、创新团队及产业资源为基础,推动高温/高过载力学传感器、北斗导航应用系统、高精度惯导系统等一批研究成果实现了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在山西阳煤集团、西山煤电等单位煤机装备智能化改造中得到了推广,有力支撑了山西省军民融合示范区建设。

推进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发起成立山西省半导体产业联盟、实现对全省半导体产业的产学研全覆盖,与中科潞安紫外光电合作研发宽禁带半导体器件;与山西百信、山西航产集团等单位产业研究院合作成立新型研究机构,实现了MEMS 电子听诊器、MEMS 颅压传感器、原子钟气室芯片、红外热释电测温芯片等研究成果产业推广。

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将始终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科技创新的使命担当之中,把个人价值与人民期盼相对接,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在军工强国中彰显太行篇章。


作者:   编辑:李刚
分享到: